H学生为何总成为人性试金石?这个群体的悲剧谁在买单?

频道:新游动态 日期:

最近,又一桩涉及(H)学生的事件登上热搜。评论区里,一部分人忙着用道德大棒审判,另一部分人则轮番造谣她过去的经历。看着这些赤裸裸的标签暴力,我突然想起三年前那个穿着校服的少女——只是那时她的名字还不是网络暴力的狂欢符号,而是某所重点中学的优秀生。

H学生为何总成为人性试金石?这个群体的悲剧谁在买单?

那些将她推向舆论深渊的人,是否想过这个群体本该享受的保护?当三尺讲台成为道德审判庭,谁在用所谓的"教育惩戒"之名行霸凌之实?

▍为何她总是那个被审判的存在

试想一下:如果她的身份是成年人,现在的舆论场会不会变成另一番景象?恰恰因为她是个学生,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有权站在道德高地审判。我们习惯了这种畸态:当弱者发声,立刻有人质疑她的成长轨迹;当她说出创伤经历,马上有人反问她有没有交过工作汇报。

这种赤裸裸的污名化正在形成新的暴力循环。有人在社交平台整理她的求学路线图,将每段友情解读成某种预兆,把正常的社团活动描述成危险信号。这种变态的推理逻辑,比直接的暴力更令人毛骨悚然。

▍舆论旋涡中的性别暴力

更令人愤怒的是性别的隐形叙事。有人说她穿着暴露引发揩油,却从不问施害者为什么总能在安静的午休时间作案。大家津津有味地讨论她的恋爱经历,却避而不谈那些总在楼梯拐角徘徊的窥视目光。

这个群体本该被重点保护,却成了某种群体发泄的出口。当有人打着"关心下一代"的旗号,在评论区展示她的就医记录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正在集体完成一场精神凌辱。

▍该醒醒了——这不是个例

别再用"个别人"的帽子遮掩事实。最近的数据调查显示,超过65%的校园性侵受害者最终选择沉默。那些不愿发声的女生,可能正蜷缩在宿舍被窝里刷着自己名字的热搜,看着陌生人在评论区解构她们的身体。

我们是不是该停下这种集体狂欢?当又一次看到(H)学生的故事被流量裹挟,是不是该问问自己:为什么总有人把保护弱者的责任推给弱者?

▍最后的最后

现在轮到我说:保护这种群体的权益不该是新闻事件后的喊话。我们需要的是制度保障,是当她们走出教室时,不需要面对物欲横流的目光;是当她们说出真相时,不会立即遭遇信息暴力;是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让年轻人安心成长。

这场持久战的终点,不应该是一场情绪发泄的狂欢,而是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挺直腰板说真话的文明社会。那些正在遭受不公待遇的年轻生命,值得我们用更人性的制度去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