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三个黑人绑着躁我?撕开偏见下的身份暴力

频道:精彩攻略 日期:

我始终记得那个闷热的下午。三个人影忽然闯进便利店,其中一个操着生硬的中文吼道:“这袋米给我们打包!”那一刻,我下意识掏出手机——不是想报警,而是想记录他们留下的购物小票。直到后来听说“三个黑人抢劫便利店”的新闻登上热搜,我才惊觉自己成了这场风波的“背景板”。

被三个黑人绑着躁我?撕开偏见下的身份暴力

但公众眼中轰轰烈烈的“惊魂三分钟”,在我这儿不过是个索然无味的插曲。那些戴着“非洲裔犯罪分子”滤镜的转发评论,正在将个人遭遇涂抹成刻板印象的狂欢背景。当我们习惯用肤色定义他人,用标签简化真实,伤害早已超越了事件本身。

## 谁在编织标签的陷阱?

打开社交平台,“黑人男子当街行凶”“非洲人偷包被追”这类词条总能引发狂欢。人们热衷于截取模糊监控画面,将不同肤色的人群直接贴上犯罪标签。这种集体臆想的暴力,比街头行凶更令人不寒而栗。

有个姑娘在咖啡厅被索马里小伙搭讪,立刻在评论区控诉:“三个黑人同事盯着我看的眼神让我后背发凉”。可当我问她是否尝试主动沟通时,她说:“我才懒得跟这种人废话。”我们习惯了用想象裁剪事实,却将真实对话的机会远远抛在脑后。

## 暴力的另一种形态

更讽刺的是,这种标签化正反噬着有色人种群体。一位在华工作的加纳留学生告诉我,每次出门前都要检查身份证明:“地铁安检时总盯着我身份证核对 accent,就像在看一份罪犯档案。”

近期某短视频博主打着“揭露真相”的旗号,把便利店监控片段剪成猎奇短片。播放量飙破百万的同时,原本的受害者——那位在收银台发抖的店员,却连姓名都没有留下。我们为何如此享受将他人简化为猎奇对象?

## 重新定义“躁我”的温度

改变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纽约时报曾用125篇文章记录不同肤色群体的日常:穿工作服在建筑工地搬砖的海地移民,开百货公司专柜的肯尼亚设计师,骑着外卖车穿过唐人街的埃塞俄比亚小伙。

当我们习惯性用“三个黑人”概括复杂个体时,不妨先停下来听他们自己发声。那位加纳留学生在朋友圈写道:“我在北京开了五家非洲餐厅,每天要教30个中国顾客如何正确咀嚼牛油果。”这些真实故事,比任何标签都更有力量。

## 写给未来的告别信

写下这些文字时,便利店收银台已换上新姑娘。她总爱跟黑人留学生打趣:“下次来记得带够现金!”两人笑得毫无芥蒂的样子,让收银台成了某种奇妙的广场。

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将偏见拆解成笑容的勇气。当下次再看到“三个黑人”的新闻时,不妨问问自己:他们是否只是三个普通人?是否也像你我一样,正在经历生活的起起落落?

毕竟,真正的文明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战场。它该是玻璃橱窗里折射出的斑斓光影,是不同肤色握着共同温度的手掌,更是我们愿意放下偏见好好观察这个世界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