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恋爱综艺陷舆论漩涡,女性观众为何集体“破防”?
最近,一档以“情感社交”为主题的国产综艺因选手表现尺度引发热议。镜头里,部分男性嘉宾用试探性眼神逼近女性、以肢体触碰制造戏剧张力的片段,让屏幕前的女性观众直呼“窒息”。这场综艺争议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下综艺创作中对性别叙事的深层次偏见——当“高潮漫动”成为流量密码,女性的自主性正在被一次次碾压成碎片。

一、综艺场上的隐形镣铐
制作方刻意设计的对峙环节里,女性嘉宾始终在被迫表演“被动反击”。有片段显示,一位女嘉宾在遭逢叠词式追问时的微表情变化,被后期剪辑特写放大,辅以悬疑音乐,营造出所谓“戏剧冲突”。这种将女性情绪起伏异化为“观赏性元素”的操作,与早年武侠剧里为塑造男性英雄必将牺牲女性形象的手法如出一辙。
数据统计显示,观众区女性占比高达73%,但镜头语言的暴力性从未收敛。蒙面环节中延长的几秒凝视、被迫认亲时颤抖的喉咙——这些被标榜为“真实记录”的片段,实则是精准投喂观众味蕾的工业化产物。当国产综艺打着“真实”旗号收割流量,女性身份正沦为被反复切割的猎物。
二、流量密码里的性别暴力
某期节目播出后,社交平台出现两个极端阵营。支持者称“戏剧张力拉满”,反对者怒斥“人格矮化”。一位法学系学生在评论区留言:“当镜头反复捕捉女孩眼眶泛红的瞬间,我仿佛看到司法审讯庭的翻版。”这种将个体创伤商品化的逻辑,与流量经济的野蛮生长互为表里。
更值得警惕的是创作团队的“趋利性变异”。某制片人曾在采访中坦言:“极端化叙事更容易冲上热搜”,这话里暗含着将女性情感消费化的赤裸逻辑。当国产综艺陷入“高潮漫动”创作怪圈,节目质量与流量数据的跷跷板效应正将社会价值观推向危险的倾斜点。
三、突破围城的突围之路
欣慰的是,部分观众已经开始用新型观影方式对抗刻板叙事。有人在社交媒体发起“解构式追综”,专门标注节目组的性别叙事陷阱;有人剪辑女性嘉宾真实表情的未删减版,用镜头语言反驳剪辑暴力;还有人用统计学方法绘制男性嘉宾发言时长曲线图,直观呈现话语权失衡。
改变或许始于一滴露水。近期一档音乐综艺节目尝试让女性嘉宾独立组队竞技,当镜头不再执着于选手间的戏剧张力,而是聚焦于音符编织的协作之美时,豆瓣短评区出现最多的词是“清流”。这种叙事革新证明,流量密码与性别平权并非铁定对立。
四、从屏幕到现实的镜像危机
综艺创作的溢出效应正在现实中发酵。据教育部门统计,某重点中学15%的女生在描述理想伴侣时会提及“综艺式浪漫”。当荧幕上的讨伐与认怂被误认为情感范本,当代年轻人的情感认知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异化。一位心理医生曾接诊过一名少女患者,她的反复发作性焦虑源于总想用综艺标准要求现实中的异性。
改变必须发生。当我们在茶余饭后吐槽综艺槽点时,也要看到这些作品正在形塑着新一代人的婚恋观。或许下一次节目录制时,制作团队该放下流量计算器,试着用女性嘉宾的瞳孔测距拍摄,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风景线。